银粉百科

河南省桐柏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简介

日期:2024-12-16 09:34:02     浏览: 100

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、南阳盆地东缘,豫鄂之交,桐柏山腹地。桐柏历史悠久,西汉始设复阳县,隋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置桐柏县,沿用至今。桐柏区位优越,素有“宛东咽喉、信西屏障”之称,宁西铁路、沪陕高速、312国道横穿东西,焦桐高速纵贯南北,是东引西进的重要交通枢纽。桐柏是淮河之源。桐柏是盘古之乡。桐柏是佛道圣地。桐柏是革命老区。桐柏是资源宝库。

历史沿革

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聚居。

唐尧、虞舜、夏朝

(约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6世纪)、商朝(约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)均为豫州之域。

西周

(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),一说桐柏有柏子国,一说柏子国在西平。昶、曾、鄱子爵封国在桐柏活动。

春秋战国

属楚属韩。今县埔东部有稷邑。

为湖阳县乐乡,属南阳郡。

西汉置平氏县,治所在今平氏镇,属南阳郡。今鸿仪河乡固庙村,建复阳侯国。后侯废,成帝元延二年(公元前11年)置复阳县,属南阳郡。王莽新朝时,平氏县改名平善县,东汉仍为平氏县。

三 国

属魏地。文帝时(220-224年)析平氏县义阳乡地,置义阳县,立义阳郡。

晋西晋废复阳县。平氏县、义阳县属义阳郡(治所在今新野)。南 北 朝

南朝宋废平氏县入湖阳县,随属雍州南阳郡。义阳县属荆州南义阳郡。南朝齐永明五年(487年)复置平氏县,属司州淮南郡。置慕化县、柏源县,属司州南淮安郡。置围山县,治所在今朱庄乡围山村。立司州围山郡,围山县属之。南朝梁废义阳县,置淮安县,治所在今固县镇。立华州及上川郡,平氏县、淮安县属之。北周置义乡县、淮南县。立大义郡,义乡县、淮南县属之。

初改南淮安郡为淮安郡,治所在淮安县。文帝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淮安郡为显州。改淮安、义乡二县为桐柏县,治所在今固县镇。改淮南县为油水县。平氏县、桐柏县、油水县同属显州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改显州为淮安郡(治所在境外),平氏县、桐柏县属之。废油水县,立淮源县,属义阳郡。

高祖武德三年(620年)废淮源县入桐柏县,属淮安郡。武德四年废淮安郡,置纯州于桐柏地,桐柏县属之。又置显州(治所在境外),平氏县属之。太宗贞观元年(627年)废纯州,平氏县、桐柏县同属显州。后显州历改为唐州、淮安郡、唐州、泌州,二县均随属。

五代十国

五代梁、晋,桐柏县、平氏县属泌州;南唐、南汉、周,属唐州。宋

北宋太祖开宝五年(972年)废平氏县为镇。开宝六年,桐柏县治所移至今县城。南宋,桐柏时宋时金。高宗绍兴五年(1135年)废县为镇,属唐州泌阳县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复为县,属唐州。宋孝宗隆兴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四年(1164年)废为镇,属金枣阳县。宋宁宗嘉定十二年(1219年)为宋随州随县桐柏镇。

初,复置桐柏县,属唐州。世祖至元三年(1266年)废为镇,入唐州泌阳县。

太祖洪武八年(1375年),设巡检司于桐柏镇。宪宗成化十二年(1476年)复置桐柏县,治所在今县城,属南阳府。

桐柏县,治所在今县城,属南阳府。道光五年(1825年),设守备府于固县镇,民国初年废。

中华民国

民国2年(1913年)府废,属汝阳道。民国18年道废,直属河南省。民国2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同时,桐柏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,从民国16年(1927年)9月至民国38年(1949年)3月,境内先后共有3个中央局级、6个省级、9个地级、24个县级人民政权建置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

1949年3月,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,成立南阳地委、专区,辖桐柏县。1965年属于南阳专区。1994年7月,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,设立地级南阳市,桐柏县属于南阳市。

行政区划

1951年6月,设8区,共下辖94个乡镇。一区(城关)辖向庄、尚楼、下刘湾、西十里、李家湾、毛坡、邵庄、王大庄、弯杨树9乡和城关镇;二区(金桥)辖白庙、张老庄、吴岗、彭寨、汪庄、西湾、北湾、唐城、罗堂、月河、金桥、闵岗12乡;三区(张庄,原吴城)辖吴城、固县、石头畈、大石坡、涧山沟、陈留店、王湾、申铺、朝城、邓庄、沙子岗、黄畈、黄土坡13乡;四区(毛集)辖光武、高庄、金湾、回龙、杨集、栗树、龙窝、李楼、黄岗、高店、铁山、毛集、玄坛、石门、张湾15乡;五区(大河)辖姬岭寨、王宽店、响潭冲、郭湾、朱庄、馆驿、箭杆冲、新集、石佛寺、大河、土门、潘庄、竹园、大李沟14乡;六区(鸿仪河)辖新集、胡店、鸿仪河、老湾、大苏庄、黄楝树、张庄、固庙8乡;七区(程湾。原平氏)辖张庄、大雷庄、程湾、康庄、吴沟、七里岗、口上、姚河、二郎冲9乡和平氏镇;八区(姚庄)辖水湖流、栗园、江河、万岗、刘新店、周岗、刘岗、安棚、胡楼、高寨、大李湾、尹庄12乡。

1955年12月,撤销姚庄区并入平氏区;撤销金桥区,其大部分辖乡划归吴城区;撤销城关区建县直区。全县共设平氏、鸿仪河、大河、吴城、毛集、县直5区,原94个乡合并为45个乡。

1956年1月,撤区并乡,设17个中心乡,共下辖42个一般乡镇。邵庄中心乡辖城关镇和毛坡、金亭、弯杨树3乡;金桥中心乡辖林庙、申铺2乡;月河中心乡辖彭坎、罗堂2乡;吴城中心乡辖朝城、王宽店、王湾、陈留店4乡;固县中心乡辖黄畈、大石坡、石头畈3乡;黄岗中心乡辖涧山沟、李楼、响潭冲3乡;毛集中心乡辖光武、玄坛、张湾3乡;回龙中心乡辖焦庄乡;大河中心乡辖石佛寺、箭杆冲、土门3乡;朱庄中心乡辖馆驿、郭湾、新集3乡;竹园中心乡辖姬岭寨乡;新集中心乡辖鸿仪河、大苏庄2乡;固庙中心乡辖西十里、胡店2乡;邓河中心乡辖穆家寨、程湾2乡;新庄中心辖平氏镇和康庄、二郎冲2乡;安棚中心乡辖官庄、张岗2乡;栗楼中心乡辖卞沟、栗园2乡。

1956年12月,撤销中心乡,设5个区、8个县直乡,5个区共下辖51个乡。平氏区辖安棚、张岗、卞沟、官庄、栗楼、新庄、二郎冲、平氏、康庄、邓河、程湾、穆家寨12乡;鸿仪河区辖苏庄、固庙、胡店、新集、鸿仪河、栗园6乡;吴城区辖罗堂、月河、彭坎、申铺、吴城、朝城、王湾、陈留店、固县、黄畈、石头畈、响潭冲、郭湾13乡;毛集区辖黄岗、涧山沟、李楼、毛集、光武、玄坛、张湾、回龙、焦庄、大石坡10乡;大河区辖大河、石佛寺、箭杆冲、土门、朱庄、馆驿、新集、竹园、姬岭寨、王宽店10乡;8个县直乡是:城关、西十里、清淮、毛坡、弯杨树、金亭、金桥、林庙。

1958年5月,撤区并乡,原59个乡合为13个大乡,即:平氏、安棚、程湾、鸿仪河、大河、城郊、月河、吴城、固县、毛集、回龙、黄岗、朱庄。

1958年8月,撤销大乡,全县158个高级农业社会社合并为13个人民公社,即:平氏、安棚、程湾、鸿仪河、大河、城郊、月河、吴城、固县、毛集、回龙、黄岗、朱庄,同时建立县直人民公社。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,下辖180个生产大队、858个生产队。后县直人民公社撤销,全县生产大队、生产队数分别调整为161个、1668个,1961年4月又分别调整为234个和2085个。

1961年6月,增设新集人民公社,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。后新集人民公社撤销,全县仍为13个人民公社,共下辖141个生产大队、819个生产队。

1962年8月,增设新集人民公社、城关镇人民公社和平氏镇人民公社(与平氏人民公社并列),全县共16个人民公社,下辖227个生产大队、2163个生产队。后新集人民公社和平氏镇人民公社撤销,全县14个人民公社,下辖213个生产大队、2639个生产队、4555个自然村。

1975年8月,析吴城、城郊、鸿仪河、平氏、程湾、安棚、大河等人民公社部分辖地,分别增设果园、新集、栗楼、二郎山4个人民公社,全县共18个人民公社,下辖212个生产大队、2522个生产队。

1983年12月,撤销人民公社建置,城关镇人民公社改称城关镇,其余17个人民公社改称乡,生产大队、生产队分别改称村民委员会、村民小组。全县共17个乡、1个镇,即:城郊乡、果园乡、月河乡、吴城乡、固县乡、毛集乡、回龙乡、黄岗乡、朱庄乡、大河乡、二郎山乡、安棚乡、栗楼乡、平氏乡、程湾乡、新集乡、鸿仪河乡、城关镇,下辖212个村民委员会、2627个村民小组。

1985年11月,栗楼乡撤乡改建埠江镇,月河、固县、毛集、平氏4乡分别撤乡以原名建镇。全县共12乡、6镇,即:城效乡、果园乡、吴城乡、回龙乡、黄岗乡、朱庄乡、大河乡、二郎山乡、安棚乡、程湾乡、新集乡、鸿仪河乡、城关镇、月河镇、固县镇、毛集镇、埠江镇、平氏镇,下辖212个村民委员会、2647个村民小组、4650个自然村。

1989年7月,撤销果园乡、二郎山乡、大河乡,以南阳大河铜矿为中心设立大河镇。原果园乡所辖6村,除邵庄村的3个村民小组划归城关镇外,均划归城郊乡。原城郊乡所辖西杨庄村和西十里、金亭、河坎3村的7个村民小组划归城关镇。原二郎山乡所辖9村,划归大河镇5村、安棚乡4村。全县共9乡、7镇,211个村民委员会,2652个村民小组。

1994年4月,吴城乡撤乡建镇。

1999年12月,鸿仪河乡撤乡改建为淮源镇。

2000年,全县共9镇、7乡,即:城关镇、月河镇、吴城镇、固县镇、毛集镇、大河镇、埠江镇、平氏镇、淮源镇,城郊乡、回龙乡、黄岗乡、朱庄乡、安棚乡、程湾乡、新集乡,下辖209个农村村民委员会、5个城镇居民委员会、2632个村民小组。

2022年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,辖13镇3乡2个产业集聚区、215个行政村(社区),总人口48万。分别是:城关镇、月河镇、固县镇、毛集镇、大河镇、平氏镇、埠江镇、吴城镇、淮源镇、回龙乡、黄岗镇、朱庄镇、新集乡、程湾镇、安棚镇、城郊乡、县产业集聚区、桐柏化工产业集聚区。